行業資訊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人工干預重污染天氣 江蘇秋冬大氣治污開啟新模式
點擊次數:709 更新時間:2019-11-25
導讀:2019年前九個月,江蘇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秋冬大氣污染治理行動隨后展開。日前,長三角秋冬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發布,其中明確了江蘇十余個城市的治理目標。為了更好的完成治理目標,近日江蘇氣象局與生態環境廳簽署新一輪合作協議,將在重污染天氣采取人工干預機制,并聯合建立環境監測“最強大腦”。
近年來,隨著藍天保衛戰的持續推進,全國各地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江蘇也不例外。根據江蘇省政府通報的2019年以來全省大氣質量狀況可知,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PM2.5濃度為41.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5%。優良天數比率為69.4%,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
在這個良好的基礎上,江蘇展開了秋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日前,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4部聯合印發《長三角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明確目標為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
其中對江蘇10余個城市設定了改善目標,具體為:徐州PM2.5濃度同比下降5%,鎮江、宿遷同比下降4%,南京同比下降3.5%,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等同比下降3%,泰州同比下降2%。
為了更好的完成今年秋冬大氣污染治理目標,做好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和管控,今年秋冬,江蘇將聚焦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揚塵管控、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應急監測預警、交界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等方面繼續發力。
帶著這樣的想法,近日江蘇省生態環境廳與江蘇省氣象局聯合簽署《環境保護工作合作框架協議》,將建里大氣污染環境監測“最強大腦”。
據了解,早在2012年雙方就已簽訂了合作協議,新一輪的環境保護工作合作框架協議,在生態環境監測、預報、發布以及科研等五方面加強了合作,尤其是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
首先,在空氣質量預報預警上,雙方決定改變目前只能精細化預報2-3天的局面,將逐步建立未來7天精細化預報、10-15天潛勢預報和月、季趨勢預測的環境空氣質量預報體系,分時段、分區域,從而建立健全信息發布機制和環境質量預報。
其次,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擴大信息交換范圍,雙方將共同搭建“四網一平臺”,即空氣質量監測網、氣象要素觀測網、激光雷達觀測網、衛星遙感監測網以及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再加上在技術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加快構建江蘇環境監測“最強大腦”。
最后,合作協議提出建立重污染天氣人工影響干預機制。生態環境廳和氣象局積極支持各自按照職能要求開展的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在合作和交流的前提下,確保雙方明確污染的范圍和程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及時啟動人工影響天氣措施,保證實現精準治污、有效管控。
除此之外,雙方還將建立科研開發和業務交流、培訓合作機制。在大氣污染監測預警業務、技術研究及交流等方面進行多方位合作;共同開展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空氣質量預報、數值天氣預報等研究,通過定期組織開展的交流培訓,共享合作成果,實現共贏。
受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今年秋冬季氣象條件整體偏差。因此,各省分地區均在探索高效率的大氣污染治理方式,借助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和無人機等科學技術成了主流手段,為2020年打贏藍天保衛戰奠定堅實基礎。
文章來自:環保在線